
-
联系人:
- 王立君
-
手 机:
- 13904526361
-
微 信:
- 15946256969
-
网 址:
-
地 址:
- 齐市铁锋区龙华路龙北街36号


狐大医 | 宝宝发生黄疸后竟致耳聋?医生:新生儿需警惕高胆红素血症
出品 | 搜狐健康
作者 |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新生儿科 李俊乔
编辑 | 胡鑫
俗话说“十个宝宝九个黄”,当医生告知小王夫妇新出生的孩子被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,需要住院治疗时,小王却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是普通的生理性黄疸,不用住院。直到孩子病情发展到急性胆红素脑病,导致听力丧失后,才追悔莫及。
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新生儿科李俊乔医生表示,黄疸虽然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,新生儿黄疸大多为生理性过程,少数可发展为高胆红素血症,其中部分可进展为严重高胆红素血症,导致急性胆红素脑病及核黄疸,未结合胆红素可与成熟神经元的神经节苷酯和磷脂结合,损害神经元。
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孩子,黄疸表现会比较严重,血清总胆红素常在342.2umol/L(20mg/dl)以上。当新生儿早产、窒息、呼吸困难或缺氧、严重干扰、低白蛋白血症、低血糖、低体温、酸中毒或体重低于1500克时,较低的胆红素水平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。
以往将胆红素脑病分为4期,分别为警告期、痉挛期、恢复期和后遗症期,现多将前三期称为急性胆红素脑病,第四期称为慢性胆红素脑病。
典型的急性胆红素脑病经历3个阶段:
阶段在生后前几天,反应略低下、嗜睡、轻度肌张力减低、活动减少、吸吮弱、轻微高调哭声。这个阶段胆红素水平若能迅速降低,上述表现是可逆的。这就是医生为啥让黄疸高的宝宝住院治疗。
第二阶段表现易激惹、哭声高调、拒乳、呼吸暂停、呼吸不规则、呼吸困难,嗜睡和肌张力增高。肌张力增高累及伸肌群,可呈角弓反张,可伴有惊厥或有发热,系由于间脑受累所致。重症者可深度昏迷,甚至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。此阶段出现肌张力增高者可发展为慢性胆红素脑病,如紧急换血可能逆转中枢神经系统改变。
第三阶段通常在1周后,肌张力增高消失,转为肌张力减低,随即吸吮力和对外界反应渐渐恢复,继而呼吸好转,1—2周后急性期症状可全部消失。
慢性胆红素脑病典型的后遗症会出现:
1、手足徐动(相对持久或持续终身),早在生后18个月出现,也可晚至8—9岁。严重时手足徐动可妨碍四肢功能的发育。严重受累的儿童可有发音困难、表情怪异、流涎以及咀嚼和吞咽困难。
2、听力异常:听力损害是胆红素神经毒性的一个突出表现。
3、眼球转动困难,特别是不能向上看。
4、牙釉质发育异常,有绿牙齿或棕色牙齿,门牙有弯月样缺损。
此外,也可留有脑瘫、智力落后、抽搐、抬头无力和流涎等后遗症。
除了典型的胆红素脑病,胆红素升高还可以引起其他形式的轻型神经系统损伤,可以表现为认知、学习、运动障碍或者仅表现为耳聋或听觉障碍等。
而对于胆红素脑病诊断,一般通过AABR(自动听性脑干反应)来检查相关症状,是简单的床旁听力检测,能够检测婴儿每只耳朵的耳蜗或听觉功能异常,对于确定胆红素损失神经非常敏感。另一个确定急性和慢性胆红素神经损害的辅助检查为头颅核磁(MRI)。
既然胆红素脑病这么可怕,我们要想让孩子躲过这一劫,当然是降低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。胆红素脑病可分为可逆、治疗后可逆、不可逆三个阶段。前两个阶段均属于暂时性神经毒性,可有神经生理或行为改变,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,可认为胆红素脑病的预警期。早期治疗有可能逆转病情,减轻胆红素的神经毒性,因此早期诊断、早期防治极为重要。
药物、蓝光照射和换血疗法均能降低血清胆红素,输注白蛋白或血浆可减少游离胆红素。及时治疗窒息低血糖、酸中毒和感染可减少未结合胆红素发展成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。对于已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孩子,根据各期表现给予对症治疗,对于存在后遗症期的孩子,可早期干预智能和运动发育。
责任编辑:
